tags: 病机 阴阳学说
pages: 152 153
aliases: 阳虚
阳偏衰,即阳虚,指机体阳气虚损,温煦、推动、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衰弱,代谢活动减退,机体反应性低下,出现阳热不足虚寒内生的病机变化。阳虚的病机特点为机体阳气不足,阳不制阴,阴相对偏亢,临床表现为虚寒证,可见畏寒肢冷,小便清长,大便溏薄,舌胖苔白,脉沉迟等症状,即所谓“阳虚则阴盛”“阳虚则寒”。
形成阳虚的主要原因,多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,或后天饮食失养,或劳倦内伤,或久病损耗伤阳气所致。人体阳气虚衰,突出地表现为温煦、推动和气化功能减退。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,人体热量不足,难以温暖全身而出现寒象,可见畏寒肢冷,四肢不温,面色㿠白等症;推动作用减弱,可见精神萎靡,喜静蜷卧,便秘等症;气化功能失司,脏腑经络等功能活动减退,则可出现水湿停聚、痰饮水肿,口淡不渴,小便清长,舌淡脉弱等表现*。
阳气不足可见于五脏六腑,如心阳、脾阳和肾阳等,但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,尤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。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,所以肾阳虚衰在阳气偏衰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。
阳虚则寒与阴胜则寒,不仅在病机上有区别,而且在临床表现方面也有不同,前者是虚而有寒;后者是以寒为主,虚象不明显。
应当指出,阳虚与气虚的关系非常密切。气具有温煦作用,气盛则阳亢,气衰则阳虚,气有余便是火,故《素问·刺志论》
说:“气实者,热也;气虚者,寒也。”因此,阳虚常以气虚为基础,而气虚并不都表现为阳虚。